试
车速很缓,的士司机格外小心翼翼!晨雾,浓得化不开,弥漫整个城市,哪个角落都不放过,哪一处都分外神秘.....
时间正好,职称考试考场的找寻费了些周折,终于落坐.卷子如一本小册子,翻阅,一页一页,然后在无数似是而非的选项中,挑着惹眼的答案!
向来觉得,做选择题的轻松与否,与一个人的态度直接有关!与一个人的运气间接有关!记得最没信心的一次考试,孤注一掷地将宝全押在选项C上,一般而言C、D的概率大于A、B,居然也得了个及格,莫大的讽刺!从而,我爱上了选择,似乎赚取得很轻易,即使心中无数,也能信手拈来中彩的幸运!
很久没进校园,有种久违的亲切!草地恋着青春的脚步,倔强地甩头,摆着造型,一幅年少轻狂的模样!蔷薇没有花,打发时光似的观注窗内低头写字的人!
恍如结束一天的战斗,有些疲倦!踱步出校门,漫步于街头,黄昏时分,有些骄燥的人群在身边经过,不断的车铃声,唯独此时此刻,再拥挤的情境也驱不走心头的轻快!忙完一件事情,或多或少地,放下了份量,轻装上路!
若比起明清的科举,这样的考试犹如是实行民事诉讼的简易程序罢了!
那时,未取得国家正式学校学生资格的人无论年龄大小均称“童生”,经过县考成为“秀才”后,参加三年一次省城乡试,中了“举人”才能成为国家在编官员,享受俸禄。进而参加三年一次在京城的礼部会试,取得“贡士”,再参加殿试争夺“三甲”。
殿试由皇帝亲自殿出题。考场设在保和殿,前一日,负责典礼司仪鸿胪寺官员将两张黄案放置在殿内和殿前丹陛上,以备次日放置考题使用。专管筵宴事务的光禄寺官员排放考试案桌,编号定位,并写上考生名字,到时对号入座。
考试当天一大早,新贡士着朝服,立于保和殿外。皇帝从乾清宫起驾,到保和殿升殿。内阁大学士从殿内皇案上捧出试题,交给礼部尚书,由其将试题放在殿外皇案上。考卷开头要填写考生姓名/籍贯/年龄/学历及曾/祖/父三代名头。清初殿试从天明开始,有时进行到第二天天明,整整一昼夜,后来才规定,日出开始,日落收卷。交卷时统统密封订死,以免作弊。
读卷官们当即在文华殿评卷。他们及下属的食宿都在殿内,昼夜不得外出,内有王公大臣和监察部门监视,门外有护军把守。试卷经反复审阅后,拟定前十名,呈送皇帝。皇帝此时可以打开试卷封头,看考生信息,并钦定名次。考中的被赐予“进士”,“三甲”就新鲜出炉了:一甲“进士及第”分别是: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进士出身”若干名;三甲“同进士出身”若干名。
殿试两天后,皇帝召见新考中的进士。他们身着公服,头戴三枝九叶冠,进太和殿分列左右,于是“金殿传胪”,依次唱名晋见。
皇帝召见后,礼部官员捧着“钦定黄榜”先放到午门前的龙亭,再由鼓乐仪仗前导,抬出天安门,张贴在临时搭起的龙棚里,由新科状元率诸进士看榜。
三天后,黄榜收回内阁封存。北京地方官顺天府尹给一甲三人插金花,披红绸,仪仗接到顺天府衙门宴饮,称为“恩荣宴”或“鹿鸣宴”。进士们都到太和殿向皇帝谢恩,到京师孔庙行礼,并在孔庙大成门外刻“进士题名碑”留念。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
真是轰轰烈烈的选拔考试!直到清末光绪30年(1904年),实行了1000多年的封建科举制度被彻底废除。“鲤鱼跳龙门”似的仕途行走,只留天安门那扇“龙门”依稀记得往日的皆大欢喜。
如今,在没有一种更好的方式来取代考试之前,我们过着溪水长流来积累知识的日子,花着临阵磨枪的努力,来激发实力和好运!
日记留言
还没有留言,来添加一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