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6)
a.m.9:00
熊希玲故居。熊希龄,15岁中秀才,16岁中举人,19岁中进士,21岁点翰林,1913年8月43岁时任国民政府第一届内阁总理。故居占地800平米,由堂屋、卧室、厢房组成,是典型的苗族古代建筑形式,虽封闭而不死,敞放而不乱。
a.m.9:20
经过箭道平小学的时候,正值课间休息,嬉闹着的小孩,无忧无虑的,充满生机!
a.m.9:30
沈从文的故居。典型的南方四合院,带湘西明清建筑风格。其祖父沈宏富时任贵州提督,于清同治5年(1866年)购旧宅拆除兴建。火砖封砌,分前后两进,院中天井用石板铺成,四周为瓦木结构的正屋、前屋各三间,厢房四间。
沈老最爱的一幅照片挂于墙上,当时他想在金鞭溪边留影,拍照前沈夫人见它的衣领没翻好,便为他整理,这个很生活的瞬间被记录下来。有的细节很容易就被忽略了,于细微处见真情。
沈老写作的时候喜欢听音乐。屋内有一台老式留声机和一叠老唱片。我瞧了瞧,有一张是《月光下的凤尾竹》,还有一张是林子祥的《男儿当自强》。
a.m.10:00
杨家祠堂。座落在古城墙边,杨家将第三十六代传人、镇竿总兵杨芳于清道66年(1836年)捐资修建。大门不大,朝着沱江的上游方向,意兴旺,风水很好!进门左侧搭有戏台,为单檐歇山顶,穿斗式结构,高16米,进深8米,台上两出入通道分别写着“出将”、“入相”。希望出门为将,入门为相。
厢房内放有一抬花矫,特别娇小玲珑,原来当时姑娘出嫁一般在15、16岁,是依身形而做的。婚床是雕花木床,镂雕的多是蝙蝠,取意编织幸福。
正厅,“祖宗明德远矣,子孙勿替引之”这是祖训,后辈要更加努力,为祖宗争光呀!
10:30
来到沱江边,燕子低飞,时不时地掠过江面,剪尾轻点又起。“跳岩”是人们从北门进城的必经之路,全长100米,有15个红砂块石的岩墩,每个相距5米,横列于沱江河床上,上面用木板搭铺,再用铁链捆牢,几度风雨,仍然很坚实。现在走的更多是游人了。
做拍照生意的苗家妇女站在跳岩附近,有的包青布头巾,穿着黑色绣花的土布衣,是“黑苗”。有些戴斗笠,斗笠很大,直径比人的肩膀还宽,垫上一圈竹圈,顶在头上,稳定又透气。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泛舟沱江,船夫划着浆,顺水而下,穿行虹桥。桥有二墩三孔,是用凤凰本地的红条石砌成的。建于清康熙9年(1670年),民国3年(1914年)重修,改卧虹桥为“虹桥”。桥墩呈现船形,以分解流水冲力。桥上有2米宽的人行长廊,行走其中,可闻风听雨,故又称风雨楼。桥顶上的琉璃瓦已很陈旧,经雨水一淋,重又显出往日精雕细刻的心思。
洗衣,槌打,此起彼伏,是属于沿岸生活的一景,生活之事是繁琐的。衣服经沱江水漂洗,穿在身上,一定特别舒服!手忍不住就想触江水,有些冷,却不想也舍不得缩回来。绿色水草摆腰,舞动得很有味道。
Front :
有(5) (2005-03-28)
日记留言
还没有留言,来添加一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