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式配置

春天在哪里

隐私日记的延续与改变

<<不朽>>的读后感(1)

作者: 黑社会也有春天 日记簿: 春天在哪里
    我来了兴致,我想这不是一种激情而是一种兴致驱使着我饶有兴趣地写下一篇枯燥的读后感,因为它源于一个用饶有兴趣的口吻讲出的故事。
    
    本来我写的很烂的麟的小说的读后感应该是给了他一定的打击,可现在它却反过来成了我对自己感到的一种羞耻。我相信今后在读任何一部小说时都不得不想到麟的小说,我也许会为自己的羞耻找到些证据,或者会更加深对自己无知的嘲笑。我总是不由自主拿他的小说和我看到的任何一部小说做比较,并打算在读完一百部小说后重新审视他的小说。
    
    好了,还是先说《不朽》吧。这本小说像是把两个毫无干系的故事捏在了一起,一个是发生在阿格尼丝、保罗以及劳拉身上的现实生活的故事,另一个故事是作者多少带了些想象的意味叙述贝蒂娜和歌德之间的故事。“不朽”的主题应该属于贝蒂娜和歌德,“不朽,是死亡的影子或说兄妹,看到他也就看到她”,书中所说的不朽不是宗教上的不朽,而是世俗中的不朽,永远被人记住的那一种。
    我不想说关于不朽的更多的话,我只想说我感兴趣的内容。
    小说中的“我”是有一个奇特的身份,“我”既是“我”这本小说的作者,又是书中的人物;“我”既出现在事件之中,事件中的其他人又是“我”小说中的主人公。这种游走于小说和现实之间的身份,无疑促成了小说有一种既严肃又轻松,既沉重又无谓的气氛。
    这部作品像是弄乱了的拼图,你只管毫无头脑地由着作者一部分一部分拼凑故事,然而他又留下蛛丝马迹,间或彼此呼应一下,更多的时候给你留下无尽的空间,让你只能用想象去猜测这份拼图完整的样子。
    对于他的小说,我想他小说的原文应该是最好的解释:可我还是觉得遗憾,怎么小说都死守着情节一律。我是说,这些小说的核心只不过是一条链索,串着因果相袭的行为和事件,好比在一条窄胡同里用鞭子赶着人物走似的。戏剧性的紧张实在是小说的灾难,它把一切都变成了导向最后结局的前奏,就连最最动人的段落,最出乎意料的场面,最出奇制胜的评论,也都给牵着鼻子呢。前面所有的所有都浓缩到结局里了。小说就像一捆稻草,被自己的紧张格局点起的一把火烧掉了。
    没错,我喜欢这部小说,我喜欢这类小说,原因正在于此。作者好象永远不紧不慢地讲述着一个故事,他饶有兴趣的讲述,他那笑意盈盈的面孔偶尔浮现在小说的背后一下,很快就消失了。你会觉得整篇小说只是一个恶作剧,故事本身已经无关紧要,作者所做的就是借用故事中任何一个人物的嘴表达自己的思想,非常含蓄,但他却在向你严肃地阐述一个事实,而在涉及到严肃的话题时,作者反而用一种极其轻描淡写的口吻去叙述。
    虽然书中所思考的问题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关乎于人性和人生经历的问题,不免让人觉得作者不够深刻,但我认为恰是如此,真正生活的智者往往善于发现藏匿于生活细节中最微小的部分。作者时常通过自己的论述总结出一套理论,然后用自己的这套理论论证小说中人物的行为,在你行将忘却的一刻又偶尔重提,就那么一笔,真是巧妙。
    那些幽默的笔调绝不是哗众取宠的演绎,不是肤浅的俏皮话,它来自于一个参悟生活的智者对生活的玩味。有时我觉得这本书散得支离破碎,每句话都是一个中心,我想那是因为作者的思想太丰富了,可是其实每句话都表现出他对人生是思考以及其中蕴涵的智慧。这是那些用一本书讲述一个思想的作家远远不及的。所以这种幽默,是一种大智慧,是一种真正的自在。也正因为这样,故事中的人物为“我”我所用,他们既是血肉鲜明的人,又不过是“我”小说中的一个玩偶。
Front : (2005-10-31)
Next : (2005-10-31)

日记留言

还没有留言,来添加一条吧!


留言

请先登录!如无账号,请先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