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式配置

春天在哪里

隐私日记的延续与改变

为了告别的聚会

作者: 黑社会也有春天 日记簿: 春天在哪里
    城市部分地区已经开始恢复供水,自来水里有浓浓的化学制剂的气味,洗完脸后眼睛是灼伤的疼痛,在网上搜索到,活性炭的能力仅仅在于吸附——其实这上初中时就学过——也就是说苯和硝基苯不会反应掉,所以仍旧没人敢喝这样的水。即使已经来水了。
    然而我还是在星期一费劲巴力找到前一天的“与总编面对面”,抱着一线希望期待从这期节目里找到关于水污染的深刻一些的见解。
    第一个问题探讨的就是它。可是主持人和嘉宾好象事先合计好了似的,只是异口同声说多亏了政府,这种事情一定要及时通报,让民众了解真实情况,这样才能予以配合。
    多少有些讽刺意味,可我还是读完了那一期的对话。因为没有视频。
    
    我总不敢放过重大的新闻,无论国际国内,脑子里总想象着考官问我“那你说说05年都发生了哪些大事”时该如何做答。我有意无意准备了一整年的这个话题,如果回答不好我会很失落。
    有那么一段时间,我已经确信自己不会去考有关的专业。心里有些泄气,但我仍持续关注新闻,我才知道其实自己早已用一种习惯代替了那个蹩脚的理由。而这习惯滋生出一种感情来,它是模糊的,无论就它本身还是目的而言。我享受其中。
    虽说政治就是垃圾。真正流传下来的只有艺术和文化。
    
    我回想着那种为了某个目标而热切地投入行动中的感觉,以及在得知无法实现之后的丝丝落寞心情,还有最后的释然。一种紧张和松弛的对比,好象拼命跑到车站然后一个人孤单单在那里等车。
    
    又或者是飞奔到生命的某个交叉点上,然后长久地驻足等待。期间可能有许多次不期而遇的邂逅,也有很多蓄谋已久的相逢,人和人的人生轨迹渐渐连结成一张错落的网,在这里,误会和巧合,命中注定和偶然相遇既对立,又向着共同的主题。于是你感到茫然无常的人生,但同时你又不得不注意到它的反面,即个人的努力和信念。可是当你刚刚打算见这种朦胧的感觉呼唤出来时,一阵风吹来,这张错落有致的网就被吹散了。
    于是繁华落尽,人生的帷幕拉下,但这也许正是另一出戏的开始。
    
    这是《为了告别的聚会》给我的一种感觉,当然还有很多。在读昆德拉的这部作品时,我已经没有了那种激动的心情,我发觉他总是在怀疑上帝,或者怀疑他的存在,或者把人类的某种属性看成是上帝一个不小心造成的错误。他的哲学观早在自然派哲学家里就可以找到痕迹,比如他总是觉得人的形式是固定不变的,只有一个个个体充当无足轻重的内容,个人是流动的。
    
    还有关于正义的质疑。其实这世界本来也无所谓对和错,只是一群怀有某种强烈情感的人义正严词地说教,并强制性地迫使其他人像他们一样,最后这种极端的观念和行为就变成了正义。然后才有更聪明的人利用正义,所谓的好东西总是被人利用,不是吗?
    
    昆德拉总是把人物的心理写得很好,这一点是我喜欢的。任何一个看似简单的行为的背后都是复杂的心理斗争的结果。他总能为人物找到适合自己的理由。就像他能把男人的出轨解释得那么合理一样。在他笔下我总觉得男人是懦弱的。或者卑鄙。谁知道呢。
    
    我觉得他的小说和《罗拉快跑》有一些相同点。或者许多作品都有相同点。
    
    我不知道人们会就着这些共同点加深对作品的理解,还是会把注意力集中到它们的不同上。这使我想到了作者。艺术的制造者。他们在创作时更希望看到它的人们能够完全理解它呢(就像他本人对他的理解),还是更希望看到它在不同人的头脑中产生的各不相同的作用。麟曾用大段的话向我解释他的小说的内涵,应该说他是解释他的作品的最佳人选,我想他追求的是一种理解,期望别人像他一样理解,去理解他的理解。
    我认为他还年轻呢,哈哈,尽管我比他还年轻。
    
    我总觉得和麟好象没啥好说的了,但我还是很喜欢他的啊。这种逻辑我还不能接受,尽管事情就是这样。
    我觉得自己有些天真,很多时候我觉得我们相处得融洽,就忽略了他其实也是男人,他和其他男人没什么两样……甚至更甚。此时,我发现在他脸上显现的表情在别人脸上也出现过,用昆德拉的思维方式来说,这个表情下有过很多张脸。
    我还不知道现在的处女有多少,自然也不知道处女的价值所在,但我还不知道可以把自己的终身献给什么样的男人,我还没到绝望的年纪,尽管我老早就知道男人都是一个样。
    总归不是在那样表情下的脸的主人,其实我想说,如果你三十岁的时候是单身的话,我就嫁给你。但我总觉得这话听起来是十分可笑的,一下就被风吹走了,我忘了,这是为了告别的聚会。
Front : (2005-12-01)
Next : (2005-11-28)

日记留言

还没有留言,来添加一条吧!


留言

请先登录!如无账号,请先注册